大绿本丢了能补吗(大绿本丢了咋办)

来源:【陕西网】

集控室里,采煤工人按下“一键启动”,远在千米井下的采煤机滚刀飞转,滚滚乌金顺着煤壁倾泻而下,通过皮带机源源不断运往地面。

树成林、花成片、绿成景,青山环抱、绿树绕矿、花香四溢,在花园式矿山里,开门见绿,推窗见景。

因为“科技+绿色”,红柳林,这个老煤矿的采煤的方式在变,煤矿的面孔也在变。

大绿本丢了能补吗(大绿本丢了咋办)

红柳林煤矿

现代矿井仍靠“人挖车拉”?

——不,早已实现“一键启动”

“IT男”石超,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采煤工人。

“吸着煤炭沫子长大,接触最多的是矿工和矿嫂……”作为“煤三代”,石超打小的记忆就与煤矿相关。他体验过“乌金时代”矿区家属富足的生活,也目睹过煤炭行业不景气时身边大量下岗家庭的窘境。

在铜川矿区长大的石超,见过太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这密匝匝乱糟糟的梁柱煤堆下面,危险的、暗藏杀机的煤溜子还在疯狂地转动着。而且稍有不慎,踩在残暴无情的溜子上,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矿井下的劳动场景,深入几代人的内心。

高考时,石超专门填报了他认为与煤矿最不沾边的计算机专业,不曾料想,在IT行业工作几年后,他居然又回到了煤矿。红柳林煤矿颠覆了石超此前对煤矿的认知。从入职前考察到真正下井工作,煤矿智能化带给他连连惊喜。

挖煤实现“一键启动”

2011年11月,神府煤田最年轻的矿井——红柳林煤矿正式投产。在建矿之初,红柳林的目标就是建设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矿井,解决过去“吃肥丢瘦”的落后采煤方式,在安全极大提高的同时,将资源作最有效的利用。

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宏说,红柳林煤矿从“娘胎”里就带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因。

大绿本丢了能补吗(大绿本丢了咋办)

红柳林矿业公司井下25212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煤机进行无人化割煤作业 孙国伟/摄

从设计之初,红柳林便留足了智能的“端口”。一投产,就与天地科技合作,在15205综采工作面开展“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研究,建设智能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

要让智能化发挥最大的功效,必须量体裁衣,红柳林矿业机智能化部技术总监凌鹏涛说,“这就好比穿衣服,质量很重要,更关键的是合身。”面对成套的智能化设备,如何组织安装、调试、运行、完善到安全生产,是红柳林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红柳林矿业抽调15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成立了智能化管理中心,全面负责矿井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石超就是其中一员。

仅用一年时间,红柳林矿业就完成了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实现远程控制自动化割煤,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七米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取得了五项发明专利,形成了四项行业标准。

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往往伴随着一定风险。智能化大采高系统试运行时,也曾经历过“水土不服”。

由于现场视频信号和集控中心操作的空间差距,第一次操作设备时,井上工作人员迟迟不敢开机,巡检员多次喊话准备就绪,直到反复与各巡检岗位确认无误后,操作人员才按下“一键启动”按钮。事后,当厂家技术人员问及,操作人员满脸窘色地说:“怕设备运行后撞到巡检人员。”

“转载机准备启动,破碎机准备启动,刮板输送机准备启动……”远在千米井下的“机甲巨兽”开始活动,采煤机滚刀飞转,液压支架“臂膀”不停来回伸缩,监控画面中滚滚乌金顺着煤壁倾泻而下,通过皮带机源源不断运往地面。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红柳林矿业坚信井下少一个人就少一份风险,依靠科技创新减少井下人员,是降低和治理煤矿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和治本之策。

2015年,红柳林矿业成为全国煤矿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试点示范单位。调度指挥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军平介绍,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不仅使每班的作业人员由原来的14人减至5人,还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井下实况“一览无余”

进入红柳林集控调度中心,一块长14.5m、宽2.8m的大屏幕十分显眼,上面布满由“曲线、柱状、饼状”组成的各种标识,矿井各设备的“健康”情况、工人工作进度一览无余——这是华为“煤矿军团”研发的综合管控平台。而这个平台在全国煤炭行业尚属首例,实现了煤矿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零的突破。

大绿本丢了能补吗(大绿本丢了咋办)

智能作业管理系统 马夫/摄

“过去,华为也跟其他煤矿有过合作,但都是基于现有能力去解决局部业务问题,只有红柳林矿业是把所有业务开放,让我们做整体架构,打造一个真正专业的矿山工业互联网平台,这是两个头部企业的良性互动和双向奔赴。”华为“煤矿军团”项目负责人艾中华说。

2021年,华为“煤矿军团”进驻红柳林矿业,20多人长期驻扎红柳林做前端对接,还有100多人的团队在总部远程支持,帮助红柳林共建智能协调矿井。

区队总说人手不够,人力资源部总说够多了;领导总说活没干到位,工人总说干好了;工作总在重复干,签件总在屋里转……这些困扰,正是红柳林矿业智能作业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的关键推手。

过去,只要矿工们下井,就意味着处于失联状态,有紧急事就得去找座机;现在,每个井下员工人手一部5G防爆手机。在强大的网络加持下,一些固定岗位工作,正逐渐被摄像头、传感器等替代,数据实时回传,高学历矿工得以在窗明几净的“太空舱”远程一键挖煤。

运输司机李建云回忆:“以前,工人下矿井需要车,得先由调度员一个个打电话问哪里找。然后由司机拿着派车单,找班长、队长、主管、中心负责人签字才能开车进矿井。”同样烦琐的是,调度员每天靠派车单存根,统计工作量,月底带着厚厚一沓报销单才能结算司机工资。

使用智能作业管理系统后,工人只需在系统里提交派车申请,就会自动派单给最近的空闲车辆及司机,司机直接从手机端查看报表并等待审批,车辆的定位系统还能直接计算工作量并统计,结算工资。

在井下人员不断减少的同时,地面干活的人并没有过多增加。通过华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矿井生产调度、安全管理、机电运输等系统数据统一“入湖”,并汇聚到“太空舱”上的综合管控平台。

红柳林矿业的智能化不是某一个局域,而是整个生产、管理全流程。煤产量有高有低,传送带可以自动匹配速度,煤量少的时候自动降速,进而减少耗电量、降低设备磨损。这样的智能调配,红柳林每年可以节能10%,降低8%的设备磨损。

“通过在线化,沉淀了大量的数据,比如知道哪一款零部件需要多久更换,哪些是容易高频发的问题等等。”凌鹏涛说,通过数据分析指导决策,可以减少材料损耗、提高出煤效率。

预约排队、叫号放行、无人司磅、远程装车……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员工们告别了过去地扯嗓喊话、满身煤黑。一个“智能化生产、透彻化感知、可视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的智慧矿区从成型到成熟。

“以前我每天早起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调度室询问昨日生产状况,然后再去调度室巡检,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查看,从产量分布到人员状况应有尽有。”红柳林矿业副总经理郭奋超说,这些数据实时、高效、准确,让人更加放心。

在红柳林矿业,智能化改造随处可见。食堂改成了“刷脸支付”,矿工在矿灯房排队“扫脸”,认证成功的同时,智能充电柜子门自动打开……

“从踏入矿区的那刻起,员工便开始享受到涵盖衣食住行全场景的智慧服务,也是为了让员工时刻沉浸式地体验智能化、适应智能化。”红柳林矿业总工程师苗彦平说。

石超感慨道:“高学历矿工越来越多,西装革履地坐在办公室里一键启动、鼠标采煤成为工作常态,我觉得现在的工作比之前做IT时的科技含量更高。”

创新人才“一队并行”

智能化程度高了,机械的故障排查、维修却要靠技术工人。过去,煤矿最离不开的就是有经验的老师傅,即使休假、换班,老师傅们的手机从来都是24小时开机。任保利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夜班时机器出现故障,他从深夜的被窝里钻出,紧急下井处理故障。

多少年来,煤矿似乎一直在经验主义的传承中平稳运行着。但在红柳林煤矿,无论是老师傅还是名校采矿专业的研究生,共同面对的都是不断适应新的智能设备,研究如何让智能设备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采煤机故障导致停产,厂家上门维修周期长制约生产,作为采煤机司机,在刚开始使用智能装备时,任保利经常处于有劲使不上的焦灼中。

此后,他不断探索采煤机设备的维护、维修技能,先后掌握了十余种国内国际先进采煤机的维护、维修绝活,为公司降低成本,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更多像任保利这样的实用型人才,红柳林矿业成立了“任保利技能大师工作室”,还设立多个青工兴趣活动小组,按照专业挑选人才,组成科技创新队,进行技术难题、故障隐患等方面的课题研发。

任保利常说:“一个人技术过硬不算硬,一个区队的技术过硬才是硬。”在任保利的带领下,全队员工养成了学技术、钻业务的劲头,创造了采煤机无故障运行200多天的纪录,成了矿工心中的技术“大拿”。

“任保利是人名,更是一面旗帜。”今年2月,任保利到龄退休,但工作室仍在发挥作用,经常性开展学徒“比武”,发现一线技术人才、利用人才,对一线实操过程查漏洞补短板,激发全员学习钻研的积极性。

2021年1月26日,红柳林矿业技术员拜师大会上,生产部部长赵国辉与申乾结为师徒,此后每月定期一起下井,帮助解决徒弟在作业时遇到的问题。

“是师傅教我要放开自己的眼界,从整个生产线看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维修故障点。师傅对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心尽责传帮带,让我很快成长。”中国地质大学采矿专业研究生申乾,在刚下井工作时,也曾有过眼高手低的学生气,在一线工作时间越长,才越意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入职两年多,已成为掘锚一队副队长。

“我们要培养的是懂原理还能拿工具的实操性人才,懂的人越多,安全管理指数就越高,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任保利大师工作室新任负责人王军平介绍道。工作室先后带徒150多人,培养了2名“省级技术能手”,6名技师、54名高级工,2020年成为陕煤集团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红柳林矿业联建楼大厅,“创新状元榜”展板格外醒目。十位年度“创新状元”胸戴红花、手捧奖杯的照片,定格着属于煤炭工人的高光时刻。

2012年首届状元王宝贵,创新成果25项,获得奖励价值50万元的西安住房一套。为了鼓励技术创新,红柳林矿业搭建起创客总站、26个创客分站、73个创客小组、6大应用研究课题组。

“会学习才会干活。”凌鹏涛说,自己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技术员、主任科员、技术总监,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公司重视创新的环境。2017年,“凌鹏涛智能化大师工作室”成为公司首批挂牌的创新工作室。

过去,井下100立方排水系统采用有人值守、就地操作的方式运行,空气中飘浮的煤尘和皮带的嘈杂一直影响着职工的身心健康。凌鹏涛设想,只要实现排水系统的远程监控,就能把职工值班场所移到调度室来,与厂家沟通后报价80万元。

凌鹏涛决定自主开发,攻破厂家的技术壁垒,掌握核心技术。他刻苦钻研了几个月,终于自主设计完成,仅花费3万元,就实现井下排水硐室无人值守,减少了固定岗位,年可节省岗位薪酬55.3万元。

“在红柳林,人人都是创客、事事皆可创新,我们引导大家从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入手,大胆进行改进,让更多的一线员工在学与思中接触创新、习惯创新、实践创新。”张宏说,要实现减人增效,就要向创新要生产力。

2022年,红柳林矿业的研发经费预算达到4.08亿元,占营销收入的4%,高于高新技术企业3%的国家标准。十年来,红柳林矿业共申报全员岗位创新项目3180项,申报国家专利183项,累计创效超过21.4亿元。

(当代陕西 李 彬 赵娇娇)

本文来自【陕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owearswhat.cn/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