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道德经的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其实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道德经的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本文目录叶曼道

其实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道德经的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叶曼道德经全文及详细译文
  2. 道德经译文解释分析
  3. 道德经十八章全文及译文
  4. 马王堆道德经原文及解释
  5. 道德经的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叶曼道德经全文及详细译文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道德经译文解释分析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道德经十八章全文及译文

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儒道对立与儒道同源是中华国学的二大命题,严重影响中华文化的未来轨迹和华人的心智。此章和下章的解读意义深远,不可轻忽。老子总是从现象到本质,往更深层次寻找根源,这样就一目了然。老子启动了深思维,深入甚深禅定,五官所见如梦如幻。儒家使用浅思维,没有禅定工夫,不能深入“本质”。仁义是表面的,道才是本质。此章表面显示了儒道对立,与上下二章相连。

儒道对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上说,又如何架构华夏文化呢?再进一步,又如何架构华夏文明呢?老子与儒家对于社会的分析不同,在于老子不断发掘背后的原因,找出根治的良方。一个人发高烧,是着凉了还是食物中毒?原因不同,用药不同。

家把社会分为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老子把社会分为四等,理想国、仁义国、严刑国、暴乱国。儒家对仁义国已经心满意足了,但对理想国心中还是十分向往。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及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也。”《礼记·礼运》孔子向往的黄帝、尧、舜的三代是天下为公的时代,这是最高的理想。

但孔子又认为理想国是不可能恢复了,只能作为心中的向往,因此只能追求小康社会,而仁义就是小康社会的价值观。老子认为三代虽然是天下为公,但还不是“太上之国”。老子入玄同大定,不仅认定天下为公的三代为代表的儒家理想国是可以恢复的,还坚信太上的理想国是可以恢复的,道必将降临人间,这是儒家和老子的根本区别。

此章只有一段。经文“大道废,有仁义”,读起来很刺耳,因为儒家的“仁义”的话语权影响力太大了,全国无数祠堂的仁义礼智的大字印在历代文化人的心中,以朱熹《四书集注》为纲领的上千年的科举考试,仁义的思想深入每一个华人的心智中。因此很多注释家不得不反复注释,来缓和气氛。

儒道同源是中华文化的根,对儒家和道家理想国的仔细领会使我们坚信这一点。儒家(真儒)是有崇高理想的,老子道家的理想国更为崇高,更符合天道法则。老子不是愤世嫉俗者,而是救世者。

在孔子的弟子们看来,孔子的志向太过崇高了,所以孔子累遭挫折,多次命悬一线。子贡就劝孔子:“老师您的志向太崇高了,是否可以降低一点呢?”孔子对子贡说:“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史记·孔子世家》。君子能够修成道业,开显伟大的真理,不追求世人的接纳

马王堆道德经原文及解释

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师:

道,可设法表述,但被表述出来的道就已非原本的“道”(可道之道,非恒常之道);

名,可设法命名,但被命名后的名字已非它原来的“名”(可名之名,非恒常之名)。

无极,是指宇宙还处于一种未分上下前后左右、没有边界、无形无相的状态,它是万物的起始;

太极,是指原始面貌开始显露时的有形有相的状态,它生育出了天地(阴阳)万物,所以被尊为万物之母。

因而,我们总是从“无”(无极)的角度,以观照“道”的微妙;

总是从“有”(太极)的角度,以体察“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

无极与太极虽名称相异,但实则两位一体、辩证统一,太极是无极的另一种形态,它们在大道的变化中互换着身份,皆称之为“玄”。

玄妙之中又暗藏无上玄妙,此乃一切微妙智慧的本源(母体)。

0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

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

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玄师:

天下人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醜”的存在。

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有和无相对而生,

难和易相互形成,

长和短相互显现,

高和下相对而存,

音与声相互谐和,

前和后相随有序。

所以,圣人用“无为(无不为)”的方法治世,用“不言”(以身作则)的方式教化。

(圣人顺应天道),

任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妄自创造。

有所施为,而不恃功占有。

成就功业,而不居高自傲。

正因为不占有不居功,所以也就无所失去。

03.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玄师:

不推崇贤德美誉,能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推崇稀贵之物,能使民众不去盗抢;

不显耀贪欲之物,能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治世,

清静民众的内心,

填饱民众的肚腹,

削弱民众的名利之志,

增强民众的血性骨气。

使民众没有智巧心机,没有贪婪欲求,

使智巧狡诈之人不敢妄为,

(如此)则没有什么治理不了的。

04.

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玄师:

大道空虚守中,阴阳互动而妙用无穷,又不盈满自得。

它深邃广博,像万物的本源。

它能磋磨万物的棱锐,消解万物的纷争。

与光辉相融亦与尘埃同体。

大道清静湛然,似有若无。

我不知这是谁的(无知无识、天真自然的)婴孩,

好像在天帝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玄师:

天地没有偏爱私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无分别),任由万物自然生灭。

圣人也没有偏爱私心,对待百姓就像天地对待刍狗一样(无分别),任由百姓自由发展。

天地之间,不正像橐龠(冶炼炉上带皮囊的鼓风吹火器)吗?

看似空虚,却无法逼迫而使之屈服(空虚却妙用无穷尽);

越是鼓动不已,风烟越是喷薄而出(长久而运转无止息)。

(若定力不足)听闻多了,反而扰乱心神,莫不如静守中道。

0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玄师:

大道像山谷一样虚怀深邃,它不坏不灭、幽微难测,乃是天地之母(本源)。

大道本源,是天地的根祖。

它绵绵不绝,若有若无。它运作万物,永无穷尽。

道德经的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关于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owearswhat.cn/5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