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层牛皮和二层牛皮的区别图片–头层牛皮和二层牛皮的区别图片对比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明了“皮匠”的能耐也不小。在传统的“三百六十行”中,皮匠也是重要的行当,他们不但双手灵巧,还有着常人所不及的能耐。不过,要考验一个皮匠的本事,最关键要看能不能做好鞭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给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明了“皮匠”的能耐也不小。在传统的“三百六十行”中,皮匠也是重要的行当,他们不但双手灵巧,还有着常人所不及的能耐。不过,要考验一个皮匠的本事,最关键要看能不能做好鞭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皮匠是古老的行当,如果要追溯其起源,恐怕就要从原始先民的兽皮衣服说起了。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们还是依赖于动物的皮毛,以满足保暖的需求,比如用动物皮毛做成各种服饰。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功皮之工,函,鲍,韗,韦,裘”,意思是治理皮革的工匠一共有五种,即函人、鲍人、韗人、韦人、裘人。由此可见,在商周时期不仅形成了皮匠这一行当,而且还有明确的种类和分工。经过唐宋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皮匠行当就十分鼎盛,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以皮革谋生的手艺人,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带着剪刀针线走南闯北,也促进了皮匠技艺的传播。

在清末民初,我国东北地区就有很多外来的皮匠,他们通常都以做皮毛衣服,或者是皮拖鞋为生,此外还有马鞍和皮鼓等等,也都是他们的业务范畴。虽然皮匠很多,但是他们大部分人的业务都大致相同,所以有时候也完全看不出哪个皮匠手艺好,哪个皮匠手艺差。举个例子,东北人喜欢穿皮乌拉,一种牛皮制作的靴子,一般来说制作一件皮乌拉需要1——2天,这无非就是看谁手速快,1天做好和2天做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是好一点的牛皮可以穿三四年,但如果是差一点的牛皮穿两三年就烂了,但这一差别在当时也完全看不出来。

因此,技术好的皮匠和技术差的皮匠都能有生意,谁也找不到毛病。然而,确实也有考验皮匠功夫的东西,那就是鞭哨。所谓“鞭哨”,其实就是东北地区赶马车的一种鞭子,一般长度在60-80厘米。在日常生活中,一把好的鞭哨甩出去声音清脆,声音能传几里远,而差的鞭哨甩出去声音十分沉闷,甚至有的还发不出声音。对购买鞭哨的车夫来说,鞭哨好不好现场一甩就知道,而不需等多年之后,因此做鞭哨做得好的皮匠门庭若市,而做的不好自然冷淡,外人一眼也看得出来。

据老一辈的皮匠技艺传承人介绍,鞭哨是一个皮匠的试金石,而要做好鞭哨其实也有三个诀窍,不过即便有人知道了这三个诀窍,但也不一定就能做出合格的鞭哨。究竟是什么诀窍呢?下面小编来给您一一细说:

诀窍一:选择合适的皮子。需要注意的是,皮子的选择很关键,不过并不要求使用最好的皮子,而一定要用最合适的皮子。比如牛皮,有水牛皮,黄牛皮,牦牛皮和犏牛皮等,甚至还有公牛皮和母牛皮之分,以及头层皮和二层皮的区别。要做鞭哨,一定要选择黄牛皮,最好还是母牛的牛皮,这是做鞭哨的皮匠多年总结的经验。总之,选择合适的牛皮比制作本身还重要,如果选择错了牛皮,即便技术再好也是白忙一场。

诀窍二:选择好牛皮之后,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最后将牛皮分割成小细条。此时,一般的皮匠就直接开始制造了,但是经验丰富的皮匠知道,还有一道重要的油浸工序,即将小细条牛皮放在桐油中浸泡24个小时,以此保持牛皮中的水分,多年之后也不会变得硬邦邦,即便是长时间暴晒,也不会变得干燥不耐用。

诀窍三:等油浸工序完成之后,还是不能心急就开始做,这样做出来的鞭哨也是不行的。此时,应该将小细条牛皮放在阴凉处阴干,时间也根据季节的不同有长有短,比如夏季天气炎热,阴干半个月就可以,而到了秋冬季节则要1-2个月左右。此时,阴干的牛皮制成鞭哨就变得有韧性,甩起来也才会有清脆的声音。

不管怎么说,制作鞭哨其实也有无尽的智慧,但可惜随着社会的发展,淘汰了马车,也就淘汰了鞭哨,不过制作鞭哨的手艺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范围内还不断的传承和发展,而这对皮匠行当来说也是一大幸运的事情。

参考资料:

《皮匠》作者:曹保明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owearswhat.cn/4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