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是什么官(清朝的御史是个什么官,主要做什么工作)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御史是什么官这个问题,清朝的御史是个什么官,主要做什么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古代为何设御史御史说错话会怎样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先秦时期就有这个官职的出现了。御史制度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御史是什么官这个问题,清朝的御史是个什么官,主要做什么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为何设御史御史说错话会怎样

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先秦时期就有这个官职的出现了。

御史制度的发展

战国时,韩赵魏齐秦都设御史,其主要职能仍然是记史,但已经兼有了监察的职务。《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旁,御史在后。

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本模式,其中包括负责监察内外官吏,促进国家法令上下贯彻实行的御史制度。皇帝之下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其助手为御史中丞,中丞的职权是掌管朝廷的图籍秘书、记事、处理直达君王的奏章,在殿中监察违法官吏。除中央机构外,御史大夫还领导着分察地方三十六郡的监御史。监御史的职责是监理诸郡,察地方违法事宜。

汉承秦制,中央仍设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但职权重心已逐渐向监察方面转移。御史大夫《汉书·朱博传》:典正法典、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御史大夫的属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御史等。在地方,汉初废除了秦时的监御史,改由丞相随时派出的丞相史监察各郡。

东汉,御史制度走上了专门化的道路。汉哀帝元寿二年,原来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改称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分行丞相职务,实际上只负责水土营造,而他原来的监察职务则由其属官御史中丞另建御史台来行使。从此,监察官有了自己的专门公署。以御史中丞为长官的御史台地位不断提高。当时御史台与地位显要的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三台。御史台虽然名义上仍归九卿之一的少府管辖,但实际上是由皇帝撑腰,独立行使职权,

少府不敢过问。在地方,监临地方的刺史,至东汉末大多数改称州牧,逐渐脱掉了监察官的性质,成为握有地方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的地方官员。

魏晋南北朝,御史台的隶属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御史台名义上不再隶属于少府,而由皇帝直接领导。御史台的地位和威信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御史号称天子耳目,御史中丞职无不察,专道而行,威势显赫,震肃百僚。魏以后,开创了御史风闻弹事的先例。而且为促使御史尽职,规定百官如有重罪,而中丞失科,则免其官职。

至隋朝,因隋讳中字,所以原来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改称御史大夫。但此时的御史大夫,已非秦汉时御史大夫的原意了。大夫下设治书侍御史两人为副手,又设检校御史12人(隋炀帝时增至16人)代替原来的巡御史,专掌出外巡察。另外,为加强皇权,隋又重新设置了司隶校尉,居司隶台,以司隶大夫为台长,直属皇帝。司隶台与御史台地位并列,时与谒者台并称三台。后来,因司隶台与御史台职权重叠混乱,相互掣肘,所以至唐以后,司隶台和司隶刺史便废而不置。

唐代,御史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央设御史台(亦称宪台),御史大夫为台长(亦称大司宪)。武后时曾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不久二台合并,复称御史台。内部以三院分职:台院为御史台本部,设侍御史六人,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司法机关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救人,掌殿廷供奉之仪,每逢朝班,纠察离班和出言不肃者,皇帝巡幸,则往来门旗之内,检校仪物亏失;察院依全国十道监察区设监察御史10人,掌察地方官吏及民情,亦仿效汉刺史以六条问事。

宋代沿袭唐制。表面上,皇帝开始亲自选任御史,提高了御史官的品味,增加了员额,权限范围也有所扩大,似乎御史台的地位大大加强了。但实际上,由于宋代兼官之风盛行,它官兼御史,御史兼它官,所以,实际上御史的监督职能收到了削弱。

元代,御史的专职得到复元,且职权有所加强。在中央废止三院制,实行两院制:殿中司和察院。在地方,划分全国为二十二道监察区,各设由察院派出的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称之为肃政廉访使。为了加强对各道肃政廉访使的领导,在河南和陕西二地特设了两个行御史台。行御史台是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其组织系统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也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长官,其职责在于统制各道宪司。

至明朝,洪武12年,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为长官,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使为副贰。在地方,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还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巡按地方,称之为巡按御史。明代御史台(都察院)的职权范围规定很详细,作用超越了前代。

御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给事中

至此,需要叙及御史制中另一个重要组织——给事中。许多人不把给事中列入御史制,其实,就它们共同具有的法律监督性质和给事中发展的归宿看,给事中是御史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给事中一职,初见于秦,只是加官,没有正员。至晋设定正员,

但所任大都是名儒贵戚,其职务是趋伏左右,以备顾问。至梁时,给事中具有了封驳职能。一直到隋朝,给事中的组织机构和职权在渐渐确定,并由从前的中书省划入门下省。从此至清初,这一隶属系统基本上没有改变。到了唐代,给事中的职权变得空前发达。《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职官志》以及白居易的《长庆集》都有比较详实的记载。唐给事中的诸种职权中,最为重要的是封驳诏敕奏抄,这一点也是历来研究给事中的学者最为注意的。所谓封驳在唐代与后代略有不同。后代对诏敕只能封还,不能驳正,而唐代因有涂归之说,故既可封亦可驳。

宋代,给事中在制度上有两个重要变迁。第一,给事中分治六房,给事中4人,分治六房,掌读中外出纳,及判后省之事。若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驳正之。凡奏章目录已进,考其稽违而纠正之。第二,南宋之后,设门下省,用给事中为后省的长官。至此以后,给事中渐渐进步,趋向于独立。

明代,给事中承袭唐宋旧制,仍以执掌封驳为主。明朝开设了六科制度,即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给事中1人,谓六科给事。掌稽查六部百官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奏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违误。明朝高度重视给事中,目的在于,一方面钳制六部权限,防止行政权力过大;另一方面是防止都察院权力过大,从而便于皇帝从中操纵。但因为给事中权力过广,有不少与都察院职权相互重叠之处,造成了明代给事中与都察院职权互相对峙的局面。又因为给事中六科独立,无所统制,

所以往往任意妄为,无所忌惮,甚至干预分外事务。大概是放纵给事中使与都察院并行,反不如都察院内部统一,组织严明来的效果更好。所以,至清朝便把六科给事中归并于都察院统领。

清朝,接受了历代统治的经验,使监察机关在组织形式上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清雍正三年,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因为清都察院下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分察地方,所以都察院内给事中上察中央各科,道监察御史下察地方,合称科道制,形成了直属皇帝领导的、集中统一的法律监督体系。清末改制后,新成立的外交部、农工商部、民政部,所处理的事务及其上谕和颁文不关报都察院,都察院所具有的监督审判的职能也移给了新设立的检察厅。最终,随着整个清王朝的灭亡,都察院也就在历史上消失了。

督察员监察御史是几品官

监察御史品级仅正八品下,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开元初才取消限制。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员额,唐为十五人。宋减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级为从七品。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都御史、副都御史为主官,所属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各冠以地方名称,各道人数不等,总数一百一十人,均为正七品官。清同明制,乾隆时提高为从五品官。

监察御史职权

其官职品级其实不高,但权力很大。比如拿言官最为吃香的明朝来说,御史仅为正七品的官员,供职于都察院,主要职责是刷卷、巡仓、巡江、巡城、屯田、印马、巡视粮储、监收粮斛、点闸军士、管理京营等。

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清朝的御史是个什么官,主要做什么工作

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汉族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保管朝廷的档案、一直延续到清朝。

宋朝御史这个官职到底多大是干什么的

相当于监察部长

古代的御史是个什么职位的官

御史大夫是从一品官。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也是监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种。

御史是几品啊

御史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御史之权既重,然处事若有差失,惩办也极严厉。

据《世法录》记载,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御史雷励误把良民判为徒罪。明太祖查获其事,责之曰:“朝廷能使顽恶慑伏,良善得所者在法耳。少有偏重,民无所守。尔为御史,执法不平,何以激浊扬清,伸理冤枉?徒罪尚可改正,若死罪论决,可以再生乎?”并命法司论雷励之罪,以示警戒。就连书写失误,也被认为不称职而一例治罪。

据《梦余录》记载,宣德间,御史谢瑶在荐举文牍上误书被荐者姓氏,奏书上呈后,又自陈改正。宣宗谓吏部曰:“古人奏牍皆存敬慎,石庆书‘马’字缺点,惧及死。今荐贤不知其姓,岂能知其才?轻率如此,岂称御史之职?”便把谢瑶贬为交阯大蛮县知县。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又特谕都察院:“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移咨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

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可见有明一代,对御史官的选授和督察是甚为严格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owearswhat.cn/4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