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男装图片–苗族服饰男装图片大全

作者:石寿贵祭秋时,巴代雄队伍敲着大锣、吹着长号、举着苗幡、簇拥着五谷神、击着竹柝、摇着铜铃、举着纸幡浩浩荡荡地走上祭坛,用我们苗族独家、独创、独有、独到、独占、独具、独特的方式来祭祀秋神。本节我们所要讲解的在祭秋仪式中所用的这些道具,每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典故和非凡的功用价值,这才充分地凸显出其在祭祀仪式中的文明内涵。1、苗幡。祭秋坛上有五杆长长的布条,叫做苗幡,这些

作者:石寿贵

祭秋时,巴代雄队伍敲着大锣、吹着长号、举着苗幡、簇拥着五谷神、击着竹柝、摇着铜铃、举着纸幡浩浩荡荡地走上祭坛,用我们苗族独家、独创、独有、独到、独占、独具、独特的方式来祭祀秋神。本节我们所要讲解的在祭秋仪式中所用的这些道具,每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典故和非凡的功用价值,这才充分地凸显出其在祭祀仪式中的文明内涵。

1、苗幡。祭秋坛上有五杆长长的布条,叫做苗幡,这些布条代表着湘西苗族在八次大迁徙途中挂烂了的衣服,这些布条象征着苗族先祖的身影、迁徙的路标、维护民族生存生命线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其中的每条每块无不都在昭示着苗族的生存史、发展史和文明史。这些布条至今都还挂在苗师“巴代雄”的祖师神坛上,披挂在巴代的法衣上,系在巴代的蚩尤铃把上,用在苗族人的重要礼仪活动中,悬挂在高高的竹杆上,成为我湘西苗族一致认同的、在祭祖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神圣法物之一。

2、苗香。祭祀秋神所烧的香既不是汉文化意义上的柱香、也不是线香,更不是盘香,而是一种用钱纸包上蜂蜡揉成纸团,放入鼎中燃烧后再撒上粗糠的香,这种香苗语叫做“意记耸斗,依打穷炯”,意译为“蜂蜡纸团糠香”。传说这种香能够熏昏食人魔“几嘎几狞”(又一说为“假嘎假狞”)和鬼魅,保护苗民清吉平安,是苗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祭祀用香。这种蜂蜡纸团糠香纸分别焚烧在三组用三根木架托起的三个大香鼎内,是用来祀奉五谷神祖的。

祭秋坛后的香鼎(周建华 摄)

乡贤们将“纸团蜂蜡糠香”(苗香)放入香鼎内焚燃(周建华 摄)

3、紫色衣和布条帽。我们都知道,苗族是一个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甚至于连语言都不完全统一的散居民族。经过逐鹿纷争之后,以蚩尤为首的苗族九黎部落联盟确实是土崩瓦解了,他们败退南徙,且战且走,屡战屡败,屡败屡徙,最后被迫散居在险山沟壑、荆棘丛中、深山老林的边陲塞地,生活在十分贫瘠的土地上和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不管是在迁徙的途中或是在定居下来的环境里,苗族基本都是在荆棘刺丛,深山老林的恶劣环境中度过的。定居于湘西的苗族,不知经过了无数次的艰难曲折,生死磨难,才得以生存繁衍。

试想,在那远古时期,他们扶老牵幼,携子带女,在那原始森林荆棘刺丛中探路径行,前有虎狼,后猛有兽,地理环境凶险,气候恶劣,全身衣服被挂破成为无数的烂布条,弄得遍体鳞伤,浑身肌肤被鲜血及乌刺泡染成了紫色,后来苗族巴代在祭祖仪式中所穿的紫色衣,披布条衣,戴布条帽便是古代迁徙中苗族先人形象活生生的真实写照。

苗师“巴代雄”在仪式中所穿着的紫色布条衣(周建华 摄)

4、竹柝、蚩尤铃。竹柝,苗语叫做“熊”。竹柝是用竹筒为材料制成的。有单节柝、双节柝、三节柝乃至多节柝等,有单柝一体、双柝连体、三柝共体等多种规格。长短不等、大小不一。敲击起来能发出细、彻、深、杨,悠、柔、沉、弱,清、亮、碎、昂,啼、鸣、奔、突等音响。听其柝音,大可使人产生悲、愤、哀、伤,兴、激、思、忆,漂、浮、荡、流,飞、旋、怀、舒等感受。再去配合巴代那始韵古腔的吟唱赞诵,其效果大可达到人心复活、枯木回春、啼笑立时、诗情画意、百感交集之效果。

竹柝(作者供图)

在祭秋仪式中,苗师“巴代雄”手上拿的法器之一就是蚩尤铃。为什么叫做“蚩尤铃”呢?因为在铜铃把上铸有蚩尤的头像,苗语称为“剖尤”或“棍第”。把蚩尤的头像铸造在铜铃把上,其含义有三 :

1)、因为蚩尤是苗师“巴代雄”这一原始宗教文明的创始人,后人为了在形式上永久地纪念这部落领头人,便在巴代所常用的铜铃把上铸造了蚩尤头像,其宗教术语叫做“棍空棍第”,其汉语名称则叫做蚩尤铃,以铭其意。

铜铃把上铸有蚩尤的头像(周建华 摄)

2)、“巴代雄”之所以将蚩尤的头像铸造于铜铃把上,其目的在于使用蚩尤的威力来镇压一切危害人类的鬼魅妖魔,魑魅魍魉,凶神恶煞。因为苗族人在边远闭塞的深山老林,边陲塞地的恶劣环境中受尽了鬼魅的欺凌(如传说中的“几嘎几狞”或“假嘎假狞”等),对鬼恨之入骨,在苗族人的心目中,鬼是极为卑痞恶劣、低贱邪恶、阴险毒辣、灾难祸害的化身。事实证明,苗族人并非重巫尚鬼,而是忌鬼恨鬼。蚩尤有威神之力,在铜铃把上铸造蚩尤头像,振动起来,响声所到之处充满神力,使鬼魅闻风丧胆,逃之夭夭,在精神上形成强大而有力的支柱,使苗族人能在边陲塞地,深山老林这险恶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壮大和繁衍兴旺。

3)、蚩尤有智慧力,有号召力,有凝聚力,有向心力、有团结之力。摇动蚩尤铃,铃声所到之处,充满号召力、凝聚力,使苗族人能团结一致,增强克服困难、战胜艰险的决心和斗志。

在巴代所使用的一百多件套的道具法器里,每件每套都有不同凡响的历史典故,都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祭秋仪式之一(周建华 摄)

5、长钱纸。根据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凡是属于阴间(即精神世界)性质的事项皆以表象为物质,如食品以其“气、味”为物质,沟通以“音、咏、思、念”为桥梁,钱币以钱纸火化之“烟、焰、”为金银等。因其是属于人们精神世界的东西,一切皆以当事人(信士、信仰者)眼之所见、鼻之所闻、耳之所听、脑之所想来促成其心之感受,认为自身感受神之所得,则神已得了,“得”在哪里?得在信仰者的大脑里、得在信奉人的心田里、得在当事人的意识里,这种所谓的“获得”感是通过表象烙印于信仰者的心田而形成意识。

因而,苗族人的“我即神、神即我,我即是我的祖先、我的祖先即是我,我得吃即祖神得吃,我的感受获得即是祖神获得”的这种“自我不灭论”而引发出来历朝历代多种形式的敬祖仪式,其实就是通过“自我崇拜”的方式来取得加强团结、跳出困境、战胜艰难险阻和摆脱灾难祸害的坚定信念之意志和决心。因而,在苗族人的祭祖仪式中,一般都有将纸剪为钱币之状来做冥钱。

祭秋仪式中的长钱纸(周建华 摄)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都是用铜钱的,为了方便携带和收藏,人们便将这些铜钱穿串或者是一筒一筒地包扎起来,称为“钱串”或“钱筒”。于是,在苗族人的祭祖仪式中便用纸剪成“串串钱”或“筒筒钱”的形状,术语称为“长钱纸”,将这些钱状的纸剪夹在篾块上插于祭坛中,称为“一束长钱纸”或“几束长钱纸”。因而,在祭秋仪式中,在每个巴代的身后都有一杆长钱纸束跟随,意为给五谷神祖送钱财,表示虔诚祭奉之意。

以上这些道具,既不是无根无据的胡乱作为,更不是装神弄鬼的摆弄,而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之记录,民族发展史的络印和文明史的见证。这些道具被使用在祭秋仪式中,最大程度地保护传承、弘扬光大了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

石寿贵,男,苗族,(1951—2022年),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人。

本家祖传苗师“巴代雄”第32代掌坛师

客师“巴代扎”第11代掌坛师

民间正一道第18代掌坛

湘西文化研究会首届理事

巴代文化学会会长

州曲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学会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蚩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花垣县第七、八届政协委员

首届感动花垣十大人物

吉首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和合文化研究中心苗族巴代文化研究主任

长期从事巴代文化、道坛丧葬文化、民间习俗礼仪文化等苗族文化的挖掘、整编、译注及传承工作,颇有建树。传授弟子200余人。出版《苗族道场科仪汇编》、《苗师通书诠释》、《湘西苗族古老歌话》、《湘西苗族巴代古歌》等著作 4 本,累计700 余万字。表演巴代苗语电视节目30余期。2009年至2011年,《团结报》曾13次、《湖南日报》曾9次对其进行报道,《广州日报》《中国民族》也对其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

他曾获过国家级曲艺展演三等奖、州县文学创作文化贡献奖、研究会先进个人奖、省级优秀论文奖、政协先进个人奖、先进传承人奖等奖项15次。其巴代文化研究基地已建立起巴代文化的三大仪式、两大体系、八大板块、三十七种类苗族文化数据库,成为全国乃至海内外唯一的一家苗族巴代文化的单位。

石寿贵编著反映苗族文化主流的《湘西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丛书》是他历时多年追寻苗族巴代文化,投入30多万元,挖掘、译注、主笔编撰。《苗族巴代文化系列丛书》入列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丛书共26册,字数达800多万,收图达1400多幅,可谓是一套“鸿篇巨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天文地理、人文自然、伦理道德、饮食服饰、医药卫生、生产生活、发明创造、人际交往、文学艺术、音乐曲谱、生育繁衍、习俗礼仪等方面。

民间信俗(苗族“巴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石寿贵的事迹和他在苗族文化的奉献在各种书刊、央视各频道、海内外各电视台皆有过多次报道。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owearswhat.cn/4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