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图片绘画–苗族图片绘画卡通

原创作者:石寿贵本地苗民,凡家人殁亡者,丧家都要延请丧戏坛班来家中丧堂举演丧戏,籍以寄托哀思。时间有一昼夜或三、五、七、九昼夜乃至半月甚至四十九日之久。于丧戏期间,演艺师们带领孝眷或于灵前鼓乐,恸歌礼拜,或围绕棺

原创作者:石寿贵

本地苗民,凡家人殁亡者,丧家都要延请丧戏坛班来家中丧堂举演丧戏,籍以寄托哀思。时间有一昼夜或三、五、七、九昼夜乃至半月甚至四十九日之久。于丧戏期间,演艺师们带领孝眷或于灵前鼓乐,恸歌礼拜,或围绕棺柩,鼓乐歌舞,谓之“演教”。在所表演丧戏的时日之内,始终鼓乐不断,恸歌不已,日以继夜,少有歇息,直至安葬上山,方才结束。此一习俗,自明清以来,一直盛行不衰。时至今日,苗区内的每乡每村都有丧戏坛班,有的村甚至有2至3坛之多,十分活跃。

丧戏者,是以丧堂为戏台,以哀念亡者的内容为中轴线,移植入部分佛.道仪轨加上巴代及本地习俗而融为一体的民间丧戏。举演这种丧戏者,过去称为:“打绕棺”或“做道场”。其名虽然冠之以道,实则非也。察其脚本台词及其表演行为,其成份和内容非是纯佛或者纯道,而是似道非道,似佛非佛,即佛即道而又非佛非道。

对对于苗区地域内从事表演丧堂戏的“道士”及其法事仪轨,正宗的道教和佛教都不予承认,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正式的皈依师传授三皈(佛教皈依佛法僧,具体指和尚,道教皈依道经师,具体指道长),也没有经过经过正规宗教的戒律师受戒等正宗传承入教仪式,只是经过上刀梯穿街度法或者在家中祖坛拜师度法而已。同时,在具体操作中也没有按照纯佛或纯道的仪规来”依教奉行”。更主要的是,丧堂戏的脚本科仪绝大部分在佛教的《大藏经》及道教的《道藏》中都没有记载。因此,这是一种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以哀念亡者的特种习俗为中轴线再来移植入一部分道、佛及巴代的内容交融在一起整合而成的一种民间丧戏。

当大事。(石国福 摄)

苗族地域丧堂戏古时就有,最初是用纯苗语来表演的,于今保存下来的“奈头”(祭灵,又叫奠灵)“扣班”(入殓盖棺,又叶掩棺或封丧)、“苟竹”(驱灾留福)、“兵昂”(隔死神)等少量戏目科仪。后来由于苗汉杂居的社会结构环境而形成苗汉文化交融之后,苗族丧堂戏才由最初的纯苗语表演逐渐转型而成苗汉语兼杂交融的表演形式。

据《永绶厅志》记载,湘西花垣的道坛丧戏于五代时期自常德传入,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转型后的丧堂戏首先移植入道教的一些成份。在东晋成帝咸和到咸康年间(326一342),佛教从四川秀山“护国寺”传入龙山,在龙山建“普照禅林寺”。这个唐后的曹洞宗佛教便在民间经过长时期的渗透而慢慢地被纳入道坛丧堂戏参合运用,成为民间以哀念亡者特殊习俗为中轴线的、以苗教为先.以道名为体.以佛义为用的既道既佛而又非是纯道纯佛的多种文化整合交融而成的民间丧堂戏 。

湘西苗区的丧堂戏民族色彩突出浓厚,所整合的宗教习俗内容深广细全,十分丰富,其文化含量很高,价值很大,信仰范围最为普遍,成为本地域苗族每亡必演的一种全民族信仰。

我们说她内容丰富,文化含量极高,其应用与研究的价值都很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脚本多,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代表性强

一般在10天左右的丧堂戏规模中就有脚本七八十场次科目之多,若是49天规模的丧堂戏,则须表演15O余场次的科目戏。其内容涉及道、佛、巴代、习俗等各方面的精髓部分,是研究、考证道佛、巴代习俗同在民间整合植入,有机交融的第一手原生态资料。其脚本大致包括以下四个种类:

1、法事类脚本:如叩师、化财告报、铺坛、请水、开道、扎灶、扎虚空、请师、启建、发文、执坛、结界、扬幡、宣榜、行香、拜庙、立桅、升灯、上香、请圣、燃蜡、赈济、开方、破狱、对案、解结、散花、辞灵、送圣、倒坛、倒桅、谢坛等约有70余堂场次戏目。

2.经忏类脚本:有取经、救苦经、血盆经、十王经、金刚经、弥陀经、三元妙经、三官经、北斗经、莲华经、玉皇宝忏、三昧水忏、血盆宝忏、十王宝忏、七佛忏、北斗忏、交经忏、送经等20余堂场次科目。

3.文疏表章类:包括疏文类28道,牒文类3O道,表文类27道,申文类31道,状文类5道,关文类3道,榜文类4道,共128道。

4、其他部分:如安坛、执坛、内坛秘诀、手印(式)、玄门绕棺、启圣规、度亡先锋、以及巴代教的38科等多达50余种。

二、多样性的道具法器

由于苗族的丧堂戏是一个整合了道、佛、巴代及地方习俗等成份兼容在一起的混合体,其演教方式必然要综合体现各教的特质和气氛,使她们在各显其异中又能融会贯通。其道具法器既有道.佛.又有巴代及习俗的成份和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1、祭祀性的道具法器:有老君印、玉皇印、三宝印、金光明印、往生印、化财印、手令牌、拂尘、香炉、水碗、蜡台、神灯等。

2、占卜性的道具法器:包括神卦、竹告、神签、神钱、神箕、神数、神龟、牌箬等。

3、进攻性的道具法器:如锡杖、花棍、宝剑、旗幡、法尺师刀、神鞭、月牙铲、千兵布、祖师棍等。

4、表演性的道具法器:有海螺、牛角、磬、引磬、木鱼、如意、朝笏、念珠、法铃、铜锣、包包锣、鼓、钹、铛子、钩锣、唢呐、芦笙等。

三、丧堂戏服装

由于丧堂戏的成份是多教纳入的组合模式,其服装也是多样性的,每当表演有关戏目的时候,必须要根据该戏的宗教性质来配置服装,这样才能营造出该戏的宗教气氛。因此,丧堂戏的服装也是五花八门的,具体包括:

1、法冠类:包括龙凤冠、日月冠、三清冠、红巾、冠托、五佛冠、毗卢帽、和尚帽、二龙帽、素帽、方巾等。

2、法服类:包括素衣、红衣、道袍、龙凤衣、紫色布条衣、海青、行香衣、金童服、玉女服、绕棺衣、袈裟、四不齐衣等。

四、丧堂戏音乐

丧堂戏有很多音乐曲普,过去人们将其称为“九腔十八版”。可在实际表演中却远远地超出了这个数字。所谓戏者,多变的腔调是必要的。特别是兼容多教文化的丧堂戏。其音乐大致包括腔、调、赞、申、咏、诵、白、念等八大类型。

1、腔:“腔”有道士腔、悲腔、平腔、高腔、大小挂金锁腔、散花腔、功曹腔、火句子腔、临济腔、曹洞腔、禅腔、哀叹腔、解结腔等20余种。

2、调:“调”包括和尚调、开破方调、忏头调、迎圣调、流水调等近10余种。

3、赞:“赞”有香赞、大小皈依赞、秉烛赞、香花灯赞、龙王赞、叹亡赞、回向赞、洒净赞等10余种。

4、申:“申”有圣号申、偈言申、文疏申、上香申、唱申等

5、咏:“咏”有梅花咏、清泉咏、山山出翠咏等。

6、诵:“诵”有诵经、诵咒、诵文等。

7、白:“白”有开场白、举白、道白、惊堂白、念白等。

8、默念:“默念”有念咒、念秘诀、念内坛、念观想、念意等。

五、丧堂戏打击乐

由于丧堂戏的腔调赞咏的唱法很多,按照丧堂戏的特殊要求,其相应的伴奏打击乐的曲牌也就很多,除了每种唱法必须配置一种曲牌之外,尚有大部分的闹台锣鼓曲牌及场外锣鼓等相加在一起,就显得更多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点。

丧堂戏伴奏打击乐排练

1、锣:“锣”的曲牌有一字锣、三点锣、五方锣、七星锣、九槌锣、长声锣、转身锣、鸣金锣、更锣、轻重锣、开道锣、回避锣、开场锣、送圣锣等。

2、鼓:“鼓”的曲牌有一槌鼓、点鼓、擂鼓、边鼓、散鼓、惊堂鼓、捻鼓、更鼓、穿花鼓、串鼓等。

3、钹:“钹”的曲牌有头钹、二钹、绞钹、串钹、边钹、震钹、散钹、填钹、路钹、云水钹、慢上紧钹、更钹等。

4、磬:“磬”的曲牌有静堂磬、静心磬、引磬、换气磬、偈言磬、散中串磬等。

5、铛:“铛”的曲牌有中填铛、隔尾铛、换气铛、联串铛等。

6、合凑:合凑的曲牌有拍尺、点打、连串、尾止首起、慢上紧、两头忙、两头松、、四开门、猛虎下山、生老病死苦、蜻蜓点水、阳雀洗澡、辽直、路长引、狮子滚球、鬼挑担、散盘沙等。

丧事仪式。(洞观湘西配图)

六、丧堂戏工艺

丧戏是在丧堂内表演的一种悲哀戏,她的戏台就是丧堂。其丧堂的设置就是戏台的布置。其场景布置除了有宗教色彩的神轴、神像、图像牌位等来作为戏台的背景之外,主要还是要靠人工临时扎制的孝堂牌楼,动物山珍,花草彩供等来作为主景。这些神轴神像,木雕纸扎,神联孝对,礼祭彩供,孝堂牌楼等等都是民间工艺中的精华,这些工艺全方位地体现出了民间的写、画、雕、扎、剪中的精髓,使人看了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能把人心带入仙境,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殿堂。丧堂戏工艺大致包括以下九点。

1、道教及巴代神轴类:有三清神轴3幅、祖师神轴、家先神轴、判官神轴、护法神员神轴、兵将神轴、功曹神轴、灵官神轴、十殿闫王神轴12幅等约有30余幅。

2、佛教神轴类:有佛像神轴6幅、菩萨像神轴5幅、降伏魔王神轴5幅、四大天王神轴4幅、韦驮护法神轴等20余幅。

3、各种图像牌位:包括十八狱牌位18幅、三宝牌位3幅、五方牌位5幅、下坛土地牌位、棺头菩萨牌位、十王牌12幅、功曹牌位4幅、十方佛牌位20余幅、十八罗像18幅、三圣牌位等70余幅。

4、各种彩图:孝堂、牌楼、彩棚上常画的彩图大致有:二十四孝图24幅、八仙图8幅、四圣取经图、竹兰梅菊图、松竹山石图、诸佛菩萨图、二龙抢宝图、双凤朝阳图等约有60余幅。

5、纸扎:孝堂孝棚的纸扎一般包括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四值功曹、神马仙鹤、棺罩、孝旗、花蓝、彩灯、神牌、连花、出泣门、入哀门、正门、祭灵所、读祝所、舆洗所、望燎所、内帷、方匾、扇匾、东阶肃静、西阶回避、走马灯、绣球、金银财帛箱、金银锭、莲花拜垫、哭次位等50余种。

6、纸剪:丧堂戏的纸剪有门额中挂、边挂、花叶挂、绣球挂、六花一同、七花连技、中秋格、六儿格、双喜孔、对角眼、雪花纷飞、天罗地网、负花飞雁、梅花敖雪、阳梅吐瑞、正反钜条、竹帘挂珠、舌条出口、雪里梅、八叶一朵花、大雁南飞、窗挂绣球、雪梅花板、小钱花格、窗下含梅、古老钱吊小铜钱、四叶一窗、五层花、大格套小格、黄莲剌、古钱格、珍珠龙凤、各种花幡、彩图花边等约80余种。

7、彩塑:彩塑是指用面粉捏塑而成并涂上颜色的各种供神供灵物品。有猪首猪腿、羊首羊身、刀头肉、鲤鱼、公鸡、辣椒、西红市、南瓜、螃懈、菌子、太公钓鱼、兔子、苹果、板栗、花生、梨子等等。

8、木雕像:木雕像指用木质雕刻的各种立体神像。有三清、玉皇、张天师、横三世佛、竖三世佛、千手佛、笑佛、功曹、菩萨、罗汉、土地、灵棺、韦驮、财神等大小40余尊。

9、悼词、神联、孝对:此类书写的各种对联、悼词多达几百幅(条)。从内容上可分为神联、孝对、悼词、祭文、吊挂、门额等种类。在书写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草书、简文、金文、隶书、行书、篆书、甲骨文联、意向字联、会意字联、组合字联等。以会意字联为例:如中间的“中”字,用“不”字在上,下面用“上下”二字接脚,用“不、上、下”三字共同组成“不”,这不上不下的意思便是中,很有意思的,以此例推,即是会意字联的类型。

再如组合字联中的八仙对,用八句七律八仙诗总共56个字来组合成两联16字的八仙对联,如第一句中的“拐李先生道法高”共同组成两个字,把拐李先生这四个字合成‘拐李’一个字,其先字后一笔拖长,把生字包在此笔之内。把道法高这三个字先生合成“道法”一个字,其中道字的走字底拉长,然后将法高写小些重叠在走字高底所拖长的一笔之上, 如此组合,对联虽然只有两句、16字,而把八句七律的八仙诗中的56字全部组合,尽在其中矣!

七、绕棺戏目名称

丧堂绕棺戏有很多种类,每一种类都有一个戏目名称。其规模、场面各有大小,时间各有短长,耗资各有多少。具体打什么样的绕棺,全由丧家的喜好要求及其经济实力来决定。各种绕棺名称如下:

1、小绕棺戏:戏目有请水绕、封丧绕、安方绕、寻狱绕、破狱绕、奠灵绕、演礼绕、送灵绕、化财绕等。

2、中型绕棺戏:戏目有报恩绕、十王绕(亡男)、血盆绕(亡女)、香山绕、连寻带破绕、接灵绕、救苦绕、界灯绕、赈济绕、燃蜡绕、行香绕等。

3、大型绕棺戏:戏目有弥陀绕(三昼夜)、地藏绕(三昼夜)、大破狱绕、立桅升灯绕、扬幡绕、大赈济绕等。

八、绕棺戏驾式。

丧堂绕棺戏过去又叫做“打绕棺”。之所以云“打”者,其戏子们在绕棺的时候必须要手拿法器道具(以乐器为主),围绕棺柩,边绕边唱,边唱边打,边打边舞,边舞边跳之谓也。

绕棺戏的舞蹈驾式很多,总合起来约有七八十种之多,共分为常规类和发挥类两大种。

1、常规类:包括开方式、穿花式、进绕式、退绕式、绞绕式、岔绕式、进岔式、退岔式、点头式、抬脚式、行礼式、摆头式、舞龙式、盘龙式、舞狮式、磨背式、跳跃式、钻洞式、钻脚式、披肩式、钜木式、抹面式、转身式、弓桥式、金鸡独立式、盖头式、高打式、中打式、底打式、高低不齐式、扫路式、连排式、刘四娘打叉式、猛虎擒羊式、骑马式、蛙跳式、秧歌式、腰鼓式、钻天入地式等70余种。

2、发挥类:发挥类驾式为个人临场发挥的各种驾式,如挖土式、播种式、伐木式、割草式、挑担式、上仓式、呈供式、耕地式、打鼓式、补缺式、填空式、螺旋式、替换式等。

九、丧堂戏班子

苗族丧堂戏是湘西地域内地地道道的民间老百姓戏。其戏班子不脱产,不分老少,不拘男女(有的地方如乾州等地有女子戏班)。由于其戏的场次科目、道具法器、主次演员众多,因而每个坛班的人员至少得有8至10人方能组成,多者可达十五、六个(指规模较大的丧戏)。其人员分工一般如下:

掌坛师1人(一般司鼓);付坛师1人(一般司磬,便于能随时临场处理一些事务);头钹、二钹各1人;打锣(包括包包锣一起)1人;挂衣1——2人(司道具);铛子1人;唢呐伴凑1人;执事(香灯师)1人;炮手1人。其中香灯师和炮手可由丧家临时延请内行人担任(但在行执中划归丧戏班子团体人员内)。

以上班子人员除了担任丧戏角色演出的任务以外,还须担负起孝堂、孝棚、演礼以及演出中所用的文疏表章等项中的所有写、画、雕、扎、剪等诸般工作。丧戏班子人员如果太多了,则丧家的负担太大(请注意:这是民间老百姓戏),人员少了又不够用,以10人左右为最适合。在这些人员中,以掌坛师最为重要,其人不仅要掌握丧堂戏的全部演艺要令,而且还必须是写、画、雕、扎、剪等诸般工艺中出类拔翠的人物。

十、丧戏中的孝子

凡是丧堂绕棺戏的演出,除了丧戏班子的演艺人员之外,还必须要有孝子参与才行,孝子是丧堂戏的主要配角。常规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丧家孝子披麻戴孝,成群结队地跟随在演艺师(挂衣者)周围,其中的一人(主要孝子)手拿引魂旗(引道幡),其他孝子则手拿一根香穿在一张钱纸上,随和挂衣师的表演行为而持续不断的或站或跪对灵礼拜。规模大的丧戏,参与的孝子可达百人以上,包括孝男孝女、孝子孝孙、或属亡者辈份以下的亲戚朋友皆可加入孝子行列。在打大型绕棺的时候,丧家门外坪场的孝棚周围根据仪式规定要摆有15——18张饭桌,桌上摆有米升、上有诸佛菩萨、罗汉或诸天神的木雕像或硬质纸所画的神像牌位,香纸蜡烛,斋粑果供,露水净茶等供品。

桌后立有木桩,上有华丽的皇伞宝盖。当演艺坛班的演艺师们手执锣鼓诸般道具法器在灯火辉煌、火炮齐鸣、唢呐长号一齐凑响的气氛中载歌载舞,边打边唱地引动这上百人这披麻戴孝、执幡捧香的孝子队伍从屋内到屋外,从内场到外场,从绕棺到绕桌来回绕行的时候,有如在万马奔腾的战场上演阵一般,场面十分壮观。

苗族的丧堂统棺戏通过以上十大部分的有机组合,广集民族民间习俗礼仪文化、巴代文化、道教文化、佛孝文化等多种文化艺术融会贯通为一体,构成了多而不杂,合而不乱,相互依托,生动活泼的特殊结构模式。这种植入成份多种,文化艺术多样,演艺形式多变,融会贯通的成功组合,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展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基因文化的生动展现,是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并能相互交融的生动展现。通过丧堂戏的各项演艺,可把人从凡境中带入想象中的天堂,使孝眷们能从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中得到心灵上的安慰,有力地调节了心里上的平衡,是人间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殿堂和文化宝库。

丧堂。(石国慧 摄)

作者:

石寿贵,男,苗族,(1951—2022),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人。

本家祖传苗师“巴代雄”第32代掌坛师

客师“巴代扎”第11代掌坛师

民间正一道第18代掌坛

湘西文化研究会首届理事

巴代文化学会会长

州曲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学会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蚩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花垣县第七、八届政协委员

首届感动花垣十大人物

吉首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和合文化研究中心苗族巴代文化研究主任

长期从事巴代文化、道坛丧葬文化、民间习俗礼仪文化等苗族文化的挖掘、整编、译注及传承工作,颇有建树。传授弟子200余人。出版《苗族道场科仪汇编》、《苗师通书诠释》、《湘西苗族古老歌话》、《湘西苗族巴代古歌》等著作 4 本,累计700 余万字。表演巴代苗语电视节目30余期。2009年至2011年,《团结报》曾13次、《湖南日报》曾9次对其进行报道,《广州日报》《中国民族》也对其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

他曾获过国家级曲艺展演三等奖、州县文学创作文化贡献奖、研究会先进个人奖、省级优秀论文奖、政协先进个人奖、先进传承人奖等奖项15次。其巴代文化研究基地已建立起巴代文化的三大仪式、两大体系、八大板块、三十七种类苗族文化数据库,成为全国乃至海内外唯一的一家苗族巴代文化的单位。

石寿贵编著反映苗族文化主流的《湘西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丛书》是他历时多年追寻苗族巴代文化,投入30多万元,挖掘、译注、主笔编撰。《苗族巴代文化系列丛书》入列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丛书共26册,字数达800多万,收图达1400多幅,可谓是一套“鸿篇巨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天文地理、人文自然、伦理道德、饮食服饰、医药卫生、生产生活、发明创造、人际交往、文学艺术、音乐曲谱、生育繁衍、习俗礼仪等方面。

民间信俗(苗族“巴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石寿贵的事迹和他在苗族文化的奉献在各种书刊、央视各频道、海内外各电视台皆有过多次报道。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owearswhat.cn/4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