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人物通讯稿万能模板)

人物通讯与人物专访的异同点?怎样才能写好人物通讯?我们从人民日报记者所写的稿件中可以学到不少方法。开头精彩夺目写人物通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写通讯不像写消息那样把5个“W”往那里一摆就成功了,通讯的开头灵活多样,要找准切入点,又要与文章的整体协调。《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5日刊登记者马跃峰写的通讯《老郭脱贫记》,曾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

人物通讯与人物专访的异同点?

怎样才能写好人物通讯?我们从人民日报记者所写的稿件中可以学到不少方法。

开头精彩夺目写人物通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写通讯不像写消息那样把5个“W”往那里一摆就成功了,通讯的开头灵活多样,要找准切入点,又要与文章的整体协调。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5日刊登记者马跃峰写的通讯《老郭脱贫记》,曾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的开头先声夺人,一下子就引起读者关注。开头一段是:

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郭却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

短短的三十几个字,写出了老郭的直率的性格、坚定的意志和脱贫的决心。这样的老郭,碰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贫困的帽子一定能摘掉。接着,通讯员讲述了老郭经历的生活关、生产关、科技关、销售关,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脱贫致富的老郭。

这篇通讯并不长,才一千多字,紧紧抓住“政策兜了底,脱贫靠自己”这条主线,从一个典型出发,写出了当代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画面。

人民日报记者董宏君写的通讯《沈岩:从技工到院士》开头是这样的:

沈岩,说话快,反应快;乐观,豁达,直来直去;兴趣爱好广泛。

新春之际,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沈岩院士的办公室。像熟人一样地打招呼,沈岩坦率、透明的眼神,带给人温暖亲切的气息。

这样的开头,用最短的文字概括了人物的外貌、性格、脾气、爱好,给人以总体印象,再往下写就顺理成章了。这种“提纲挈领”式的写法,为进一步描述人物内心打下了基础。

问答自然到位通讯中免不了要有问答。这些问题,有些是记者预先准备好的,有的是临场发挥的。不论是什么问答,都应当自然、连贯,不生拉硬拽,不脱离主题。问得要得体、深刻,答得要到位、明白。这样的自然谈吐最受读者喜爱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孔晓宁、赵永琦在采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水利专家钱正英时,提出了这些问题:

您从事水利工作这么多年,经历过很多很有意义的事情,有没有想过把它们写下来?

西大海子水库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塔里木河下游又是何时断流的?

您曾对人说过,您一辈子与水打交道,有许多经验教训,其中令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您能不能谈谈自己最突出的人生感悟?

在这些问题中,有总体上的、专业上的、思想上的,既有意义又很活跃,被钱正英称为“是逗得起我兴趣的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8月29日刊登过一篇通讯《马克昌:法学大师爱诗书》。此文不仅谈了依法治国,还谈到了古诗词。其中,有一段马克昌与记者的现场对话很精彩:

听说记者也好此道(指古诗词),马克昌放下手中茶盏,“我考考你—-人常道‘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元亮是谁?”

记者琢磨了半天,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请先生赐教。马克昌轻轻拍了下扶手,说:元亮,就是陶渊明呐。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能够达到如此融洽的地步,这样的采访必定是成功的。

描写围绕主题人物通讯中的描写主要是描写人物和描写环境,在这两方面都要下功夫。

人物描写可以写这个人的外貌特征和动作、神态,从外貌中体味这个人的性格。

环境描写可以写建筑、室内装饰。也可以写室外院落、高山河流等。通过这个人所处的环境来反映这个人的背景与处境。

不论何种描写,描写的基本方式是白描,用词优美而不夸张,造句生动而不做作,情景结合的描写方显出写作的技巧。

在写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人物通讯中,对他的描写是“渤海湾的晨曦映着一个攀登的身影”。

在写长春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回乡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李守发时,是这样描写的:

青山满目,夕阳脉脉。

这是一个老兵的第二战场,一名退休干部的常青本色,一位****的坦荡胸怀。

在写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的长篇通讯中,环境描写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的悲痛:

细雨绵绵,如泣如诉,灵堂已撤,诗墙依旧。

嵩岳无言,颖水低徊。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样倾诉。

这些情景融合的描写,把读者带进到对英雄模范人物的敬仰之中,起到了为文章主题服务的目的。

细节具体生动写好细节是人物通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些人物通讯最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发现细节,抓住细节,写好细节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写任长霞事迹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中,有一处细节很生动:

记者在任长霞办公室的洗面台上发现,她的玉照下也有不少女人化妆用的必需品。一瓶忘记拧盖的化妆品仍散发着淡淡的芳香。

很明显,这一细节就足以明了任长霞不但有钢铁意志,而且是一位爱美的人。

在写数学家陈景润的通讯《陈景润精神魅力永存》中,有一段写道:

春节前,他(陈景润)常给看望他的同行、领导唱“小草”这支歌,他说自己要像小草一样奉献给春天。

把著名数学家与唱歌联在一起,似乎很远,但又很近。正是这一细节,反映了陈景润的乐观与朴实。

结尾意犹未尽人物通讯的结尾很重要,切不可草草收笔。古人所说的文章要有“豹尾”,指的是要有力,叫得响,有回味。请看以下4条人物通讯的结尾,是对通讯中的人物很好的总结,可供借鉴:

1.走上归途,天色已晚;不过可以依稀看见,近处的树枝在料峭春寒中已经抽出鹅黄的新绿……

2.时候不早了,该我们说道别了,他再一次伸出温暖的双手,笑呵呵地说着再见。他那挺拔的身影,与那棵百年古枫一道,定格在了我们的数码镜头里。

3.这就是他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的小结,对自己在历史舞台上的定位,也表明了他一生所追求、所信服的志业。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这种价值追求或者说“对自己的认识”,伴随了江平的学术生命与人生历程。

4.告别时,我们说,于老多保重,等百岁生日时,我们一定来拍照。于老一边拱手一边认真地说:我不过百岁生日,我要出百部著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华文融媒云”

人物通讯的字数要求?

人民日报记者写人物通讯最好的当数穆青!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owearswhat.cn/36265.html